- 五行
- 教義名詞。 指金、 木、 水、 火、 土。 關於五行的觀念最初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。 《國語》中記述為構成萬物的五種物質元素, 戰國時形成陰陽五行學說, 後被道教吸取作為其教義理論的重要內容。 道經中宣稱, 五行相生相剋: 木生火, 火生土, 土生金, 金生水, 水生木﹔水剋火, 火剋金, 金剋木, 木剋土, 土剋水。 並用以解釋四時天象方位等, 認為南方屬火色赤, 東方屬木色青, 西方屬金色白, 北方屬水色黑, 中央屬土色黃。 還以五行配五常、 五臟, 《道法會元》卷八十四有: 〝腎屬水藏精為智, 心屬火藏神為禮, 肝屬木藏魂為仁, 肺屬金藏魄為義, 脾屬土藏意為信。 內丹家亦把五行說引入其煉丹實踐。 《仙佛合宗》中說: 〝心中元神屬無形之火, 腎中元氣屬無形之水, 用目光專視, 神凝於上, 水氣蒸騰, 即以火煉水, 心腎相交也〞。 金木水火土, 言行者, 為天行氣之義。 實即歸納天地間事物之性能與作用, 以此而代之。 木有外揚之性能, 金有內斂之性能, 火有上炎之性能, 水有下潤之性能, 土有靜止之性能, 天地間行氣之義, 無能逾越此五種性能與作用。 如《書.洪範》: 五行, 一曰水, 二曰火, 三曰木, 四曰金, 五曰土。 水曰潤下, 火曰炎上, 木曰曲直, 金曰從革, 土爰稼穡。 潤下作鹹, 炎上作苦, 曲直作酸, 從革作辛, 稼穡作甘〞。 《正義》: 〝言五者性異而味別, 各人為之用〞。 《書傳》云: 〝水火者, 百姓之求飲食也, 金木者, 百姓之所興作也, 土得, 萬物之所資生也, 是為人用, 五行即五材也〞。 《易.繫辭》曰: 〝天一地二, 天三地四, 天五地六, 天七地八, 天九地十〞。 此即是五行產生為數。 天一生水, 地二生火, 天三生木, 地四生金, 天五生土, 此其生數也。 如此則陽無匹, 陰無偶。 地六成水, 天七成火, 地八成木, 天九成金, 地十成土, 於是陰陽各有匹偶, 而物得成焉, 故謂之成數。 〝天數五, 地數五,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〞。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謂此也。 數之所起, 起於陰陽, 陰陽往來在於日道。 十一月冬至日南極, 陽來而陰往, 冬水位也, 以一陽生為水數。 五月夏至日北極, 陰進而陽退, 夏火位也, 當以一陰生於火數, 但陰不名奇數必以偶, 故以六月二陰生為火數也。 是故易說稱乾貞於十一月子, 坤貞於六月未, 而皆左行由此也。 冬至以及於夏至當為陽來。 正月為春, 木位也, 三陽已生, 故三為木數。 夏至以及於冬至, 當為陰進, 八月為秋, 金位也, 四陰已生, 故四為金數, 三月春之季, 四季土位也, 五陽已生, 故為土數, 此其生數之由也。 水火木金得土數而成, 故水成數六, 火成數七, 木成數八, 金成數九, 土成數十。 《漢書.樂志.郊祀歌.惟泰元七》謂: 〝陰陽五行, 周而復始〞。 《漢書.律曆志上》: 〝五星合於五行, 水合於辰星, 火合於熒惑, 金合於太白, 木合於歲星, 土合於填星〞。 《程本.子華子》謂北方陰極而生寒, 寒生水﹔南方陽極而生熱, 熱生火﹔東方陽動以散而生風, 風生木﹔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, 燥生金﹔中央陰陽交而生濕, 濕生土。 是故天地之間, 六合之內, 不離於五。 陽中之陽者, 火星也﹔陰中之陰者, 水星也﹔陽中之陰者, 木星也﹔陰中之陽者, 金星也。 土居二氣之中間, 以治四維﹔心之精為火, 其氣為離, 其色赤, 其神為朱鳥﹔肝之精為木, 其氣為震, 其色青, 其神為蒼龍﹔肺之精為金, 其氣為兌, 其色白, 其形為伏虎﹔腎之精為水, 其氣為坎, 其色為黑, 其形為玄武﹔脾之精為土, 其氣為戊己, 其色黃, 其形為鳳凰。 金木水火土, 五精之總也。 有關五行起源, 《白虎通》謂〝伏羲因夫婦, 正五行, 始定人道〞。 《通鑑前編》謂: 〝燧人氏作觀星辰而察五行〞。 《史記曆書》謂: 〝黃帝考定星曆, 建立五行, 起消息, 正閏餘〞。 《管子.五行篇》謂: 〞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……五聲既調, 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, 五官以正人位, 人與天調, 然後天地之美生〞。 由此可知, 五行之說, 燧人及伏羲時代已有之。 黃帝考五行之氣節, 以建星曆, 以正天時, 將一年分為五個等時, 由冬至日起, 分別由木火土金水主事各七十二日, 周而復始。 也有謂金、 木、 水、 火、 土為五種物質, 或喻事物間相生相剋的關係。 齊國鄒衍又加以發展, 著論終始五德之運, 把五行同天地、 萬物、 社會運轉聯繫起來, 此時五行學說基本完備。 遂由丹家、 醫藥、 天文、 地理、 占卜等吸收利用, 闡述各自的理論。 五行間, 相互產生, 又互相剋制。 在道教內丹術中, 運用五行學說原理, 主張在不同的季節, 不同的時刻, 運用不同的方法練功, 以火代表元神, 水代表腎間動氣(稱元氣), 通過練功, 使元神與元氣相交, 稱為水火既濟。 借用木火, 金水的相生關係, 以木火為一家, 金水為一家, 土自成一家。 脾屬土, 主意, 煉功即在〝意土〞的媒合下, 三家相見, 結成內丹。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, 以五行運化理論解釋人體生理結構間的相互關係。 如肝、 膽、 筋、 目屬木, 心、 三焦、 小腸、 脈、 舌屬火, 脾、 胃、 肉、 口屬土, 肺、 大腸、 皮毛、 鼻屬金, 腎、 膀胱、 骨、 耳屬水。 脾能資生肺, 稱為土生金, 肝能制約脾, 稱為木剋土。 相剋過盛謂之〝乘〞, 反剋謂相侮。 另外醫學又將五臟同年、 季、 月、 日、 辰相配合。 內丹名詞。 四象會於中宮化而歸土, 謂之五行。 《悟真篇》謂四象會時玄體就, 又曰, 五行全處虎龍蟠, 此乃神氣純素, 性情返元之道也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